中文 | EN
      中国摄影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摄影批评家和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佚在各种报刊文集杂志网络中,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对中国摄影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摄影新批评丛书:中国摄影批评选集》在各方专家意见的指导下,海选出52位批评家和学者共76篇极为重要的摄影批评文章,呈现出跨越1929—2013年中国近百年的摄影批评文本流变。从批评的角度呈现了一段更为真实的中国摄影文化史。
中国摄影新批评选集
中国摄影新批评选集
53位作者合著,那日松主编
   《摄影新批评丛书:指尖上的摄影》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
  《摄影新批评丛书:指尖上的摄影》为旅美摄影文化学者陈建中的个人随笔集。全书收录了作者自2007年以来在国内外中文摄影刊物发表的专栏和评述,作者以横跨中西的视角把摄影作为一个与政治文化现象和科学实证艺术密切相关的话题展开评述,分摄影作为表达的文化和摄影作为技术的文化两部分。为读者以一种更开放的视角来解读摄影、反思摄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指尖上的摄影
指尖上的摄影
陈建中
   《摄影新批评丛书:中国摄影史拾珠》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收藏夹赵俊毅收藏颇丰。从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国内早期的个人摄影画册,到民国期间活跃于中国摄影界的摄影团体出版的摄影年鉴,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出版的摄影期刊、画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赵俊毅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收藏,他对相关藏品文件上的历史信息进行研究,用历史学家的办法进行对比解读,他的许多发现和观点,是对前人记述历史的细节性还原,也弥补了中国摄影史传统著述的部分疏漏,极具史学价值。
中国摄影师拾珠
中国摄影师拾珠
赵俊毅
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从编辑到主编,从媒体人到策展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红星胡同到“798”,全书通过著名策展人那日松二十年摄影从业生涯的回顾,以亲历者的视角,还原了中国摄影近二十年来的一些重大节点。其中,既有作者作为媒体人的采访、随笔,也有作者作为策展人的被访、评论,一段平常而又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几许对中国摄影良性健康发展的期望,这是个人的从业生涯,也是中国摄影前行的印记。
从红星胡同到【798】
从红星胡同到【798】
那日松
书中汇集了蔡元培、康有为、胡适、鲁迅、俞平伯70位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家关于摄影美学的言论、专著、题词等,由龙憙祖先生历时20多年时间收集和编撰完成。从摄影美学理论到技术探讨均有涉猎,内容广博丰富,极具研讨价值。

龙憙祖
2007年,美国芝加哥的跳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老照片和底片,拍摄内容很丰富,有人文肖像、街头抓拍、社会热点、儿童生活、抽象光影等。拍摄手法娴熟,堪称经典之作。但人们并不知道摄影师是谁。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薇薇安?梅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今天,薇薇安?梅耶这位颇具传奇性的摄影师逐渐被人熟知,她一生以保姆为职业,曾经环游世界,在芝加哥住了近50年,留下17万张底片。虽然各界对薇薇安的作品评价各异,但所有人都不否认她的照片“极具感染力”。
本书提供了一个线索,完整呈现了薇薇安其人其作的发现过程,逐渐丰富的背景资料让薇薇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但薇薇安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摄影作品的版权争议,所有整理工作已经暂停。人们期待继承权之争尘埃落定后,能看到更多薇薇安的作品。

童加涵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一书英文原版2000年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出版。作者为当代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本书英文版原名为《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中文版改为现名。
本书分为导言: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关于展览的展览、“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以及附录等组成。附录部分列有中国实验艺术展览年表(1990—2000)。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将近20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览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母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他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巫鸿
《屏幕生存 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是影像批评家海杰立足于中国当代摄影研究的第三本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艺术创作中的问题意识为主要切口,引入跨学科视角,从现实排演、权利审读、新伤痕、中国风景、游走中国、身体书写、身份重构、新知物语、都市游击、屏幕生产等十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的创作实践进行分类解析。作者共选取了50多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案例,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语境,做出解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中国当代摄影在特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丰富面貌和话语结构。

海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区   |   淘宝店铺
版权所有 © 2006-2019 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保留所有权利,京ICP备110105009400